當傷害已發生,談判能否留下雙贏的機會?
車禍的發生往往在一瞬間,令人措手不及。而在後續的法律處理中,特別是涉及刑事過失傷害時,受害者固然有權利請求附帶民事訴訟的損害賠償,但如何在追求合理賠償的同時,也為被告保留一線生機,往往考驗著雙方的智慧。
刑事處罰的背後:不是懲罰,而是可能的修復
在過失傷害的刑事案件中,若最終法院未判決緩刑,被告所面臨的通常是有期徒刑,且多半可以易科罰金。此時,被害人是否應堅持全額甚至高額的民事賠償,抑或採取更具彈性的態度,就顯得格外重要。
換個角度談賠償:先給付,後扣除
「全有全無」的談判方式,有時反而會讓雙方僵持不下,導致訴訟曠日廢時。不妨換個角度思考,適度地給予被告機會,例如:
- 同意先行給付部分損害賠償金
- 承諾於附帶民事訴訟中予以扣除
這樣的做法,至少能讓被害人先獲得一部分經濟上的支持,減輕燃眉之急。
不是縱容,而是務實的平衡
對於告訴人而言,在獲得一定程度的賠償前提下,可以考慮向法院表達同意給予被告緩刑的意見,但保留刑事告訴權。這並非縱容,而是一種務實的折衷。被告若能獲得緩刑,也代表其在一定期間內沒有再犯的風險,對社會整體而言是一種穩定。
涉及保險時,更需彈性談判
尤其當車禍涉及保險理賠時,民事賠償的程序往往更加漫長,需要繁瑣的文件證明。此時,如何在快速獲得部分賠償與堅持高額賠償之間做出取捨與權衡,就成為一個重要的課題。
透過更具彈性的談判,或許能更快地獲得保險理賠所需的證明文件,讓損害填補的過程更有效率。
雙贏的可能,在於思考的寬度
法律並非只有冰冷的判決,更蘊含著人性的考量與協商的空間。在車禍過失傷害的處理中,學習以更宏觀的角度思考,或許能找到一條讓雙方都能受益,甚至實現「雙贏」的道路。